23_相爱未遂
F4小说 > 相爱未遂 > 23
字体:      护眼 关灯

23

  琉璃厂位于京都和平门外,在清初顺治年间,琉璃厂是“京都雅游之所”,那时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而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后来一年一度的东安门灯市也迁到此地举行。在《都门杂咏》中有竹枝词唱咏:“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

  而建国后在京都与琉璃厂能并肩一提的便是潘家园,潘家园市场形成于一九九二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当然,潘家园与琉璃厂不同的是,潘家园的商家多出售古董,而琉璃厂更侧重于字画艺术。

  顾南山的老师史乐清先生便是从小在潘家园和琉璃厂长大的,作为从小在如此浓郁文化氛围熏陶下长大的史老先生,他的眼学与文物艺术鉴别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顾南山拜入史老先生门下承师也不过将将十年,远远还没达到史老先生希望他能达到的高度。

  史老先生的离世对顾南山而言既是意料之中又仍觉时间是个残酷的东西,他至今都记得在史老先生意识到自己快油尽灯枯时把他叫到工作室里不浪费分毫的时间给他传授自己毕生所学时的场景,就算到了后面史老先生因病住院也半点没放松自己,他强撑着病痛一一将自己还没来得及教给顾南山的本事不断地录下音频,希望能对顾南山后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那种希望自己的本事后继有人的强烈念头让顾南山想起来都深觉整个人重了不少,他唯恐自己穷其一生却仍旧学识浅薄,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辜负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当然,史乐清先生门下弟子不止顾南山一个,他一生对青年后辈提携之至,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门生都走出书屋下海经商了,一子一女都未继承老先生的事业,儿子在出版社工作,女儿做财务贸易,对这些,他不无遗憾,却非常理解。

  琉璃厂现在已经成了京都的一个旅游地点,房屋明亮高大,商铺林立,行人众多,热闹非凡,然而十年前的琉璃厂却并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那时顾南山依着自己的本事和父亲的关系刚拜入史乐清先生门下,史老先生见顾南山对文物古玩是真心实意喜欢,又小小年纪便有真才实学,于是对他更喜欢的紧,只要顾南山去了京都,一有时间史老先生就会带着顾南山逛琉璃厂,逛潘家园,稍微出名点的文物地他都会带着顾南山去,不为别的,就为开阔顾南山的眼界,提升他的眼学,真正做到见多识广,这对顾南山后来的文物修复事业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彼时史老先生也已经不年轻了,七十多岁的他走上一段路就要坐下来歇一口气,顾南山为此还特意在每次同老先生出门时都会背上一个小马扎,师徒俩在街巷里一逛就是一整天。

  当年的琉璃厂是一条土路,街道两旁都是低矮的店铺,书店里那时没有柜台和到处可见的收款二维码,一两间门脸的书店里一进门都是书架,每本书籍上都附有标签,上边写明书目和价目,里间屋的临窗都有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间悬挂着对联,对联内容都离不开书,其中让顾南山记忆最深刻的一副对联是“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当十八岁的顾南山第一次读到这副对联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孟灯火,那也是他头一回在老师史先生面前走了神。

  史老先生对顾南山的影响可谓一生受益,所谓近朱者赤,他从师老先生的这十年里,不仅学了本事,更重要的还是做人的德行。

  老先生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补品不喝茶,几乎没什么不良嗜好,唯一喜欢的就是买旧东西,当然,师徒俩一个是文物界的泰斗,一个是文物界的翘楚,在专业上都已经让人无可厚非,可文化人常有的那点清高矜持两人却如出一辙,只要牵涉到文物方面,两人皆是心直口快,常常因此得罪不少人,但史老先生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倒也不轻易怕了谁,如此一来就更直言不讳。

  顾南山还记得他陪同老先生去一次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善本特藏展览”的活动时,对于里面某些工作人员竟然对历史常识不了解非常生气,他忍不住性子当众就开始教训起这些年轻人。

  在一堆嘲杂的人声中,老先生听到一个颇不服气的声音,他一抬眼就看到了站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朋友,二十来岁的样子,比当时的顾南山还要大些。

  许是被小辈不精工事的态度气着了,老先生抬眼看向那小朋友问他:“你在这里工作几年了?”

  小朋友有些被吓到,大概没想到自己小小抱怨一句也能被人听到,于是红着脸说自己在这里工作快两年了。

  老先生跟着小朋友的话尾若有所思轻声应道:“哦...两年了。”

  随即他话口一转,继续问:“既然你从事这行也工作两年了,那你知道‘开启’是哪一年?‘开启’什么时候?都知道吗?”

  这回小朋友没说话。

  见人不回答,老先生环视了一圈周围的人,叹了口气:“你们有年表吗?多久用一次啊?研究历史研究中国文化怎么能没有年表呢?都记着啊,买本年表,五块钱一本,一定买本年表。”

  顾南山独身一人走在热闹的街头,所过之处不免想起往日里自己和老师来此的情景,这里的每个店面都曾留下他和史老先生的足迹,甚至在他们常去的那家旧书店里,老板见到他还安慰似地拍了拍他的肩,说生老病死是来到大千世界的最终归宿,叫他想开些不要太过悲伤。

  承了老板的好意,顾南山勉强扯出个淡笑,随后又漫无目的地出了店门,结果一转角就遇到了熟人。

  是李仲义。

  老头儿穿了件浅色的长衫,鼻梁上架着副细框的眼镜,正拿着一本字画和摊主讨价还价。

  说来也巧,那摊主顾南山也是认识的,见两人实在僵持不下,他难得的上前冲人打了个招呼。

  “李老,田老板。”

  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顾南山,李仲义显得很高兴,书也不着急买了,他腾出双手跟顾南山握了握:“真巧,在这遇见顾先生,你一个人吗?”

  听李仲义叫自己顾先生,顾南山连忙应道:“李老叫我小顾就可以了,我就是来随便看看,不知李老买什么好东西?”

  闻言,李仲义弯下腰重又拿起先前放下的书,那是一本古旧的字画专研,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

  “喏,就是这个东西,我看了两眼,觉得还挺好玩,正打算买下来,不过就是价格有点贵了,我让这老板便宜些他还不肯卖我。”

  说完,李仲义自己先祥祥地笑了两声,似乎也没当回事,左右都是要买的,人都有个议价的心,他也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书摊的老板听了这话也和善地笑起来,他冲两人说道:“既然两位是朋友,那这本书就依老先生的,给你打个八折。”

  “谢谢老板。”

  “没事的,顾先生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老人家你先等一下,我给你找个包装袋。”

  “有劳了。”

  心满意足的从书摊买了想要的字画籍后,李仲义又和顾南山沿着街巷缓缓往前溜达着,顾南山看上去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他甚至在行了一段路后主动伸手扶住了李仲义。

  走的有些累,李仲义被顾南山扶着在路旁的行人长椅上坐了下来,他笑呵呵地同顾南山说道:“人不服老是真不行,走这么点路都费劲了。”

  此情此景和史老先生在世时师徒俩来逛琉璃厂是何其的相似,一想到这,顾南山的心绪跟着又低落了几分,在恩师史老先生过世之前,顾南山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竟是如此容易触景生情的人。

  察觉出顾南山的情绪不大对,李仲义细细一想后就明白了过来,旁人都是不轻易提悲者伤事,认为这样会让人愈发心思不快,但李仲义却不这么想,有些事说出来谈一谈,效果反而不一样。

  拧开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了口水,李仲义看了眼顾南山,继而缓缓地用一种非常真诚的口吻说道:“没想到小顾你竟然是史老先生的徒弟,怪不得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造诣,史老先生是对祖宗文化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大人物,相信以你现在的作为,不久的将来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

  李仲义这话十分妥帖,师徒两人都夸了,也不会让人觉得是刻意为之,就像是对史老先生的尊崇到了一定的界点,一切夸赞不过都是情理之中。

  听李仲义提起恩师,顾南山认同地点点头:“家师一生爱岗敬业,将古玩文化研究做到了生平极致,我作为他的弟子,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

  话音落下,顾南山的眼里有一种名为坚毅的情绪一闪而过,李仲义见他心有所动,连忙趁热打铁道:“小顾啊,你和我讲讲史老的事吧,早先我听闻史老盛名时就想过无论如何要来京都拜访史老,可我太忙了,云城那边的博物馆离不开人,加之近几年身体也愈发不如从前,我这行动啊,是心有余力不足。”

  余下的话李仲义没说,再说就不合适了,所幸寡言淡然的顾南山对李仲义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老学究一向敬重,听闻老人家想听恩师的故事,他也不推脱,大大方方就讲了出来。

  夕阳西下,一老一少并排坐在长椅上,像多年的老友那般随着对方的话不时出声附和,偶尔弯起唇角笑一笑,瞧来既温馨又动人。

  当然,很多事都是史乐清自己告诉顾南山的,他曾带着顾南山去到国家博物院找到了其中展出的一幅字画,讲到这是在很多年前,他还读中学那时用两毛钱从琉璃厂棚子里买到了一幅丘逢甲的真迹。

  那时没多少人认得这位丘逢甲,但史老先生却是知道的,丘逢甲——清朝末年的台湾人,著名的爱国志士,诗人。

  夜来忽忆儿时事,海沸天翻四十年。心绪如潮眠不得,晓星残角五更天。——丘逢甲。

  后来在一九五三年办台湾解放展览会上,史老先生将这副字画捐了出去。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在一九五零年,史老先生和一位姓王的鉴宝大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卖凉粉的零食摊,有一个顶漂亮的盘子,两个人一看,发现是明初的宣德青花,当即用五块钱跟卖凉粉的老太太买了下来,当然,青花盘子最后也都交给了国家

  在顾南山的讲述里,已经故去的史老先生仿佛又活了过来,他就站在这街角巷尾跟从前一样在各种古玩字画书摊上乐此不疲的流连忘返,偶尔沉迷于手中的玩意,间或低头跟人交谈几句

  当孟灯火看到顾南山和李仲义时她双手插在兜里站在大街上差点惊掉了下巴,孙瀚在微信上告诉她,每当顾南山心情不好时这人都会去琉璃厂或者潘家园逛逛,或许她可以去那里碰碰运气。

  没想到,她运气还挺好。

  没急着上前,孟灯火低头看了眼自己,又理了理自己被风吹乱的头发,这才装作不经意地往前踱了去。

  但很快她就发现不远处的长椅上先前还算其乐融融的李仲义和顾南山不知为何忽地都变了脸色。

  “难道他们发现我了?那也不至于这个脸色吧?”

  谨慎使得孟灯火立马顿住了脚步,顺便方向一转藏到了一个小店铺前,装作选购东西的模样,实则却竖着双耳想要偷听前面的两人都说了什么,只可惜距离太远,人声嘲杂,她啥也没听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f4sf.com。F4小说手机版:https://m.f4sf.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